【在職場上做自己,原來沒這麼難!把握四個原則,找回做自己的勇氣!】 | 職場求生術 | 女人幫小編

pablo (88)

找到對的方法,勇敢做自己
「曾經我擇善固執,堅持自己的做法是對的,甚至不惜公然和前輩在會議中對立,到頭來,理想仍不能落實,只落得人際關係不好。也曾悶著頭,心想什麼事都自己來就好,結果每天忙到昏頭,案牘勞形,工作更沒效率。在職場上如何既表達自己,又能在不破壞人際關係下,讓事情順利推展。原來最終的關鍵,還是在圓融的溝通。」||黃柏勳

人是群體的動物,透過分工合作,才能創造燦爛的文明。
然而人與人間相處難免會有摩擦,畢竟每個人的出身背景、價值觀不同,人生經驗也不同,當碰到事情時,所下的決策判斷一定不同。

當同輩之間意見相佐的時候該怎麼辦?
當長官下達命令和你認知的正確做法不同該怎麼辦?
當你以過來人身分下達指示,但新人卻不懂你的意思,那時又該怎麼辦?
溝通是個課題,好的溝通讓事情更有效率,不良的溝通則讓事情卡住,甚至可能壞了大事。

如何溝通,是要做自己,還是當乖乖牌?
出身自心理系的黃柏勳老師,對這樣的問題非常關心。

八年心理科系扎根研究
坦言在二十歲之前,自己只是個平凡到不行的人,柏勳甚至平凡到想要停下來思考,自己是怎樣的人。
功課總是穩穩的,但沒有到績優的程度;沒特別讓長輩煩心,但也沒有什麼技能特別突出。柏勳在成長時期是個乖乖牌,很認真的照師長吩咐做事,中學也考上了臺南一中,那時就這樣照著「正常的腳步」,反正大家都是這樣一路走來,就跟著大家走就對了。

只是那時候柏勳心中就隱隱有個疑惑,如果人生就是這樣「按部就班」,是不是無趣了些?那時並沒有人對柏勳提出什麼個性上的質疑,事實上,他的人緣還不錯,只是有時候朋友來找他,和他分享事情,他覺得提不出什麼想法;當他看到朋友難過心情不好時,自己雖然情緒受影響,可是也同樣不知如何是好。
一天一天下來,柏勳覺得,「人」這種生物其實有各種可能,看看這社會上有這麼多傑出的人,他們有特別的人格特質,讓他們做出不凡的事;但也有很多負面的案例,有人傷心崩潰,有人得到精神病症,有人情緒失控做下終生後悔的事。人到底是怎樣的存在?而自己又是怎樣的存在?

「我」只是大團體中的一個小螺絲釘,還是「我」是獨一無二的?
因為思考著這樣的問題,考大學的時候,因緣際會之下,柏勳的分數落點可以考取心理系。就這樣,柏勳為了研究自己,更想了解各種人際關係,他考上了心理學系,並且在大學四年後又繼續深造四年,成為心理學碩士。

在心理學這個領域裡,有三大領域,即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以及研究人類基礎心智歷程的基礎心理學。前二者,都牽涉到一對一的問診,柏勳覺得這類的工作不合他的旨趣,於是選擇第三個,和他當初念這個科系的初衷相符,他想要了解基本的心理情境,他希望在心理疾病尚未發生前,可以先進行處理以及預防,因為等到事情發生後再處理就比較麻煩。這樣的學問,有助於生活的實際應用,有機會可以協助朋友改善人際關係,而且這樣的學問若應用在商業上,可以透過改善企業內部關係,或者提振士氣……等等,有助企業成長。

基於自己的興趣及實用雙重優點,柏勳投入心理研究,有了八年紮實的心理學基礎。
這也讓他在進入職場後,可以用更客觀的角度,看待職場的各種人際關係。

如何做好正確的溝通
人與人之間有各種關係,人與事之間也是有各種關係。不同的人與事或人與人之間交錯,更交織成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如何讓人與人間交流更順暢?靠有效的溝通。
如何讓人與事間能充分契合?靠正確的方法。
在研究所時期,兩件事對柏勳日後的工作態度影響很大。

首先,他作為一個研究助理,會有雜七雜八的事要忙,他同時是個學生,但又要負擔許多管理的工作。助理其實本身就是教授的祕書,要協助教授進行實驗,整理帳目、討論與整理數據;助理同時也是師資的一環,要協助輔導學生,幫忙督課及改考卷,多半時候,老師因為授課、教學以及校務雜事較多,學生有課業問題,也會直接找助教,不找教授。
那段長達四年的助教經歷,讓柏勳深深感覺,很多時候因為少了「系統」,少了適當工具,會讓一個人手忙腳亂。有時候覺得一天忙下來,一抬頭已經深夜,但問起今天完成什麼事,卻總是模模糊糊,沒什麼清楚概念。

為此,柏勳當年逐漸學會遇到事情先緩一緩。
先想清楚,找對方法,再做事情。
會讓原本一團混亂的狀況得到改善。

而且他還發現:很多人強調要把事情簡化,結果省了前面,卻讓後頭「治絲益棼」。還不如一開始先花點工夫,辛苦些,最後反倒是情變得輕鬆。
這樣的體悟,對柏勳的工作態度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件影響他的事。
當時系上有一位教授,他的學問紮實,在學術界也名聲卓著。可惜他講課內容實在太過艱深,學生們全都「有聽沒有懂」,這讓所有學生都深深感到苦惱。身為助教,柏勳的任務之一,就是協助學生複習。通常助教會自己再開一堂課,協助學生認識該學科。特別是那位教授的課,根本沒幾個學生能懂,於是幾乎人人都必須再來上柏勳的課,那是柏勳職場生涯第一次擔任講師。

他的任務就是第一次陪學生上教授的課時,和學生一起吸收教授的講課內容,回家後,他用心整理彙總教授的理論,重新用他的方法再傳授給學生一次。透過他「轉譯」的方法,學生最後終於了解教授的授課內容。
柏勳這件事做得很成功,乃至於很多學生都說,他們根本不用去上教授的課,以後就直接上助教的課就好。這件事也讓柏勳體悟到「轉譯」的重要,而所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其實也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轉譯」。

職場溝通的種種難題
離開校園進入社會職場後,柏勳更感受到人際關係的種種,他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人際溝通不只牽涉到言語的交流,更牽涉到權力與價值觀衝擊。老闆與部屬溝通,是種權力;專家與一般人溝通,是種權力;職場中老鳥與菜鳥溝通,也是種權力。溝通也牽涉到利害關係。如果溝通後會影響自己的出路,你會噤聲當個乖乖牌,還是冒險突破自己,搞不好有機會變英雄?

勇敢做自己的結果,是凸顯自己的風格?還是讓自己變成被排擠的異類?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如何做自己也有不同的差異。一個社會經驗不足、見識不深的人,在與人溝通時堅持己見,以為這樣是做自己,到頭來發現自己才是那個不懂事的人,那這時會不會反倒變得自卑,往後都不敢做自己?或者一個人有很深的社會歷練,他有遠見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當眾人皆反對唯有自己堅持己見時,那又該如何是好?是勇敢做自己,還是少數服從多數?

凡此種種,對於出身心理系的柏勳來說,他想得比別人更多。
剛入社會時,柏勳雖然心中有種種困惑,但他並沒有一個正確答案。
心理系畢業的人出路可以很廣,彷彿什麼行業都可以做,但也可以說除了當醫生外,其他行業都不可以做。柏勳經過幾番考量,後來選擇擔任培訓講師的工作,他加入一家大型的電信企業集團,成為培訓顧問。
一開始柏勳是派遣人員,後來因為表現優異,成為正職人員。到後來,他還擔任小主管,負責南區所有培訓講師的管理工作。

在這家公司,柏勳也逐步將心理系的本職學能應用,特別是在員工輔導關懷,以及講課的時候掌握情緒等方面,他的專業讓他得心應手。
這也是柏勳可以很快轉為正職的主因。
但他後來發現,職場中所碰到的許多問題,不是靠心理輔導可以解決的,而需要更多的人生智慧,那時,柏勳研究時期培養的很多習慣,就派上了用場。

擇善固執,或者成為叛逆分子?
剛從派遣人員轉為正職人員那一年,柏勳所屬的單位含他在內共有兩位正職講師,同屬一個主管來管轄。
一方面持續接受培訓,一方面每天也有很多工作要忙。公司對於這兩位講師,採取輪流負責的方式,每個人輪流管理團隊的一段時間,包含訓練、工作分配以及出缺勤管理。
另一位講師和柏勳的個性完全不同,因為過往研究所的經驗,柏勳做事懂得找方法,想有效率的做事。但另一個講師卻是標準的乖乖牌,他總是說:「上頭交代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不然出事怎麼辦?」

由於兩人是平行的,沒有統轄問題,柏勳當時就算覺得那位講師的某些管理方法不合理、沒效率,但在和對方講了幾次,得到對方「義正嚴詞」的反駁後,也不好傷了兩人和氣。當輪到那位講師做主時,也只有一切依照他的命令來做,畢竟每位管理職的同仁,因為過往成功經驗不同,所以都有自己一套管理方式,柏勳也不方便直接和主管反應。
直到有一次,柏勳有機會和那位主管出差,在旅途中閒聊,問起這位主管為何交代那位同仁要用那個方法做事?沒想到主管回答:「我又不是站在第一線,我不清楚實際狀況,我當時的建議,只是一種情境假想。」

後來主管仔細追問,了解事情狀況後,感嘆的說:「發生問題要早點說,不要一直用錯誤的方式,浪費了這許多時間。」經過這次事件後,柏勳更加確認一件事:決策者不一定是最懂的人,主事者也不定是最了解狀況的人,了解狀況的人有義務要傳達正確訊息給在上者,權力不等於資訊。

當碰到質疑時,評量的標準應該是「如何讓事情做到最好」,而不是如何體察上意,保住自己。有了這次經驗,柏勳做事的原則,就是以「最終結果最為完美」作為第一優先。但工作經驗還不多的他,也因此做事不夠圓融,發生得罪人的事。

培訓講師的工作,就是透過他們專業的解說,傳達公司指令及專業知識。特別是在電信產業,有各種規格的手機以及日新月異的應用軟體,不同型號、不同規格的手機,同樣的功能卻有不同操作方式。若碰到有人舊機換新機,然後是完全不同的規格,那就是件麻煩事,當年也是手機進入群雄爭霸如火如荼的年代,有APPLE 公司的產品、有黑莓機、有Android 系統……等等,如果客戶要做通訊錄轉換,那更是令門市客服人員頭大。柏勳他們的任務,就是透過培訓及教學方式,教導門市人員在第一線協助消費者,並透過開課或現場擔任輔導員的方式,替客戶排解困難。

然而,電信公司本身並沒有一套專業的講師培訓,儘管有基礎的指導手冊,但往往難以彈性應付現場多變的狀況。於是每個講師有自己的講解風格,只要最終目的是傳達正確的資訊,公司也不會特別干涉。研究所出身的柏勳,很擅長歸納整理,他把原本複雜的手機知識,可以用簡單的方法傳達。但還是新人的他,在職場倫理上必須配合「前輩」的意見。這個前輩是個食古不化的人,只因「以前」講課方式是這樣,他就年年堅持照這個方法做。他實在看不慣前輩僵化的講授方法,於是就在前輩對著所有培訓講師開會命令如何做講授時公開發難,在眾人面前質疑前輩的做法不對,應該改變。

這種挑戰權威的舉動,自然引起前輩不滿,有了衝突。
此時柏勳覺得他的方法是對的,堅持做自己。但前輩更是理直氣壯說:「這套方法行之有年了,你一個新人怎可以質疑?更何況你是什麼身分,竟敢和前輩這樣講話?」當時的柏勳決定擇善固執,完全不退讓,心中已經抱定就算必須離職,也必須表達他的立場。這個衝突事件後來由主管出面,兩面安撫,最後以折衷方式,勉強讓事件落幕。這件事也讓柏勳深深了解,要做自己並沒有那麼容易。如果勇敢做自己,最終卻讓團體失和,這也不是正確的方法。經過這次教訓,柏勳也深深反省自己。

找出有效方法,提升團隊效率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柏勳才逐漸找到可以讓事情推展更順利的方法。
在研究所時期,他學到的兩個做事方法,在電信公司充分運用,但過程中他盡力而為,若已經盡力了卻無法突破,他也就不再強求,選擇「事實勝於雄辯」,或者慢慢溝通的方式。但柏勳絕不和稀泥,絕不會明明知道一件事情不對,卻只因上頭規定怎麼做,他就聽話照辦。如何折衷,方法無他,就是不厭其煩的溝通、溝通再溝通。

能力已獲肯定的柏勳,後來成為一個主管,有他自己的團隊。這時候的他,面對兩面的溝通壓力,一個是向上溝通,一個是向下溝通。
他有好的意見會向上反應,如果上級不理解,他就持續說明。若上級還是有他們的堅持,他只好找出既可符合上意又可提升事情效率的方法。
通常上級只制定大方向,不會規定到每一項細節,對於沒有規定的部分,就是柏勳可以施力改變的部分。

至於對下溝通,同樣也會碰到不少問題。有的同仁雖是部屬,但當年大家是平行的,後來柏勳升官,這些同事仍是資深元老,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不一定會聽柏勳的指令。
對此,柏勳也不會選擇衝突及強制命令。為了讓底下同仁了解他的苦心,柏勳寧願自己加班花很多工夫,做出很好的溝通工具,以事實來說服同仁。

舉個例子,長久以來,團隊之間的溝通是透過Email 以及面對面命令。但隨著事情越來越多,每個人因為忙碌而無法掌握每一件事情。主管也許忙中有錯,交代事情有誤,部屬也會因時間分配不均,而延誤到重要事情。
一直以來,柏勳就自己擔任起整理的工作,彙整每周、每月要完成的事項,希望讓工作運作更順暢。但要花費太多時間在整理任務、跟催待辦事項上,已經占據太多可以處理別的事務的時間。

就這樣一天拖過一天,整個團隊工作仍處在沒效率的狀態。
終於柏勳決定自己主導,原本就擅長各種3C軟體(這也是他加入電信公司的主因之一),柏勳後來找到一個他覺得不錯的軟體。由於公司沒有規範這部分的管理事宜,所以柏勳可以自作主張,使用這套軟體。後來實際應用後,果然提升了效率。
起初大家還不習慣,但經過柏勳耳提面命的每天提醒,大家開始使用這套軟體,效果是顯著的。

從前都靠Email 交流,有時候兩星期前交辦的事,兩星期後早就忘了,但現在透過這個軟體,每天同仁一開機,畫面就會主動跳出今天的待辦事宜。
於是溝通更有效率,整個團隊也績效卓著,是全國表現績優的團隊。
不過讓柏勳比較遺憾的,就是大企業的制度比較僵化。雖然柏勳的團隊有優異的表現,柏勳也和上級建議這套系統,但在他上面的長官為免惹麻煩,並不敢擅自把這樣的軟體推廣到其他團隊。柏勳也只能盡力帶好自己的團隊,對於其他團隊,他無力去干涉。

更彈性圓融的工作方式
現在的柏勳,已經比較懂得彈性面對事情。他不把自己想成是想要大破大立的將軍,認清自己的分際,先做好自己團隊的事。溝通是長期的工作,他不想因為太急而帶來反效果。
他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的「轉譯」工作有待加強,這是他需要改善的地方。
但至少對於向下管理以及對顧客管理上,柏勳做得有聲有色。如同當年在研究所,柏勳擅長把教授艱澀的學問,轉譯成讓學生聽得懂的內容,現在在電信公司,他做的也是這樣的事。

各項上級命令以及各種新的手機知識,柏勳一定先將這些資訊嚼爛,透過他的再整理,以清楚的PPT或者文宣展示。
他上課的時候,同仁們都可以清楚了解每個訊息。柏勳的理念是,可以簡單說明的,不要刻意說得複雜,如果可以用一個圖表就傳達清楚的事,何必用「落落長」的話術?
有時候他也會碰到其他講師幹部的反對,對方理由千篇一律都是:「公司規定這樣做,你為何不照公司規定做?」對此,柏勳也只能在不妨礙其他團隊運作下,在自己可以影響的範圍內,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其他團隊可能用艱深的話術向銀髮老阿嬤介紹手機功能,但介紹半天阿嬤仍是聽不懂。然而透過柏勳的方式,卻可能只要將圖展開,對方就能一目了然。
但柏勳對下溝通的時候,不會一味擺出權威。他自己身受權威的苦痛,知道若上面規定自己要做什麼,但自己卻有不同看法時,那是很痛苦的,現在他不會犯同樣的錯,以為自己才是對的。也許底下同仁的方法比他更好也說不定,所以當部屬有不同意見時,柏勳也會適時嘗試讓對方照自己的意思做,一方面以和為貴,一方面也希望透過不同方法的比較,有一天同仁終究會發現他的方法比較好。

現在的柏勳還很年輕,他知道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不論如何,有些事是不變的。
要有做對事情的堅持,但溝通的過程可以彈性圓融。
寧可一開始辛苦先經歷複雜的開頭,換得最終有效率的輕鬆結果。
人生路還很長,但堅持做好自己,這是不變的方針。

黃柏勳的人生建議
一樣米養百種人,不要覺得自己一定是對的,
也不要總是想把自己的模式套用在別人身上。
但做事情有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對事不對人,
對不同的人,也許因價值觀不同而做事方法有所不同,
但對事情的共通目標,就是讓事情更有效率的完成,
這點是沒有疑義的。

時機很重要
一個好的建議,在錯誤的時機提出,就會吃到閉門羹。
一個好的創意,過早提出也會因為走在太前面,然後在強烈的反對下黯然退場。
一個曾經很棒的做法,也需要與時俱進,若五年前很棒的方法,以為五年後還可以照用,
往往屆時已經不合時宜。
何時才是最適的時機?
這就考驗著人生的智慧。

學心理出身的我,跟大家一樣,我沒特別聰明,也不會說只有自己意見的對的。
但心理學的訓練讓我知道,但碰到事情的時候,懂得用同理心看待事情。
我不會因為被罵就自責,或者因為被罵就懷恨上司,我會讓自己跳脫情緒的束縛,客觀看
待事情的本貌。

也非常強調,做事情要跳脫人情的糾葛,回歸如何「將事情做好」的初衷。
那麼,我相信很多事就可以較圓滿的達成。
不要讓自己被傳統觀念束縛,也不要讓自己被官僚制度綁住。
時時思考怎樣做才是最好的,我認為這才是「做自己」最重要的原則。

1060321-1BE069做自己的勇氣-封面-new-1

【書名:做自己的勇氣】

【作者簡介:】

(圖文由布克文化提供)
 
女人幫專屬私密社團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