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嬰兒轉運站》:孩子不是被拋棄,而是被保護的 | 十分好

 撰文/吳孟瑾(勵馨基金會 台北分事務所 倡議專員)

broker_themovie_3.jpg

                電影《嬰兒轉運站》近期在戲院熱烈播映,作為是枝裕和導演最新作品,電影一如既往展現了對於生命、家庭的關懷,劇情從為棄嬰設置的嬰兒保護艙(Baby Box)為起點,儘管主題和文化脈絡與台灣有所不同,但電影裡頭幾個不經意的對話,呈現了台灣現今收出養的議題,例如同志配偶無法共同收養孩子、大孩子難以找到收養家庭……。

                  其中,由李知恩(IU)飾演的生母素英,在選擇出養孩子後遭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如果不能養,當初為什麼要生?既然決定要生,又將孩子出養,豈不是不負責任?只是這些質疑在主角們漸漸認識素英,了解她出養的苦衷後,也就煙消雲散。

 

落下批評的話語前,先看見出養決定的不易

             「孩子不是被拋棄,而是被保護的。」電影這段台詞之所以打動了素英,除了表達出收養家庭如何看待孩子,也是因為這一次,自己終於被同理了。

                 勵馨從2004年開展了收出養服務,在收出養工作裡,理解原生家庭出養的決定,陪伴其度過出養的歷程,並協助調適分離的衝擊是重要的一環。

                 原生家庭選擇出養的原因有千百種,有的家庭因為經濟困難而出養,也有孩子在非預期懷孕被生下後,基於家庭的支持不足、經濟弱勢的種種因素,最後原生家庭做出「出養」的決定。但無論原因各異,對大多原生家庭來說,出養皆非容易的抉擇,在抉擇前除了要面臨現實和期待的拉扯,過程中也會如同電影裡的素英,受到周遭指責眼光,甚至自己都內化了這些指責。但,支撐這些原生家庭的,還是一個信念:期待透過收養能讓孩子獲得更妥適、條件更好的照顧環境。

 broker_themovie_2.jpg


開放式收養,讓收出養不再是隱晦

                同樣相信出養的孩子是被保護,而不是被拋棄的,勵馨認為收出養是「愛的傳承」,並於過去十幾年不斷提倡「開放式收養」的觀念,除了呼應兒童權利公約第七條兒童應「儘可能的範圍內有知其父母並受父母照顧的權利」,保障收養童了解身世的權利,也是藉由收養態度的開放,包含讓原生家庭參與收出養歷程、讓原生家庭及收養家庭獲得資訊、收養與原生家庭之間的聯繫,及身世告知等,讓收養童了解自己的生命歷程,知道自己的誕生是被祝福的。

                過往台灣的收養文化封閉,背後隱含社會對於血緣的迷思,還有家長擔心身世告知後孩子會離家,在收出養資訊無法流通的情況下,收養家庭可能無法得知原生家庭的家族遺傳病史,進而造成孩子健康未知的疑慮,在教養上也可能因為恐懼和祕密而產生了溝通的衝突。

 

                   透過收養態度的開放、收出養資訊的透明,勵馨期待,不孕的歧視和壓迫得以被破除,同時避免隱晦所造成的健康及教養問題,並尊重原生家庭,不將其排除於孩子的生命歷程外,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知道自己從何而來,擁有和原生家庭連結的權益,從中了解自己並不是被拋棄的,而是承載著兩個家庭的愛。

                   回到《嬰兒轉運站》,不管是李知恩(IU)飾演的素英還是其他角色,其實都有著不同生命故事和失落,但隨著劇情的推進,角色們在旅程中最終互相理解,承接了彼此的失落,並接納自身生命的缺憾。真實生活中,我們很難知悉每一個決定背後,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但在拋出任何批評的話語前,期待社會能有多一點的理解、支持,讓每個生命都獲得善待。

broker_themovie_1.jpg

勵馨收出養服務

台北 02-23626995 / 台中 04-22239595 / 高雄 07-2237995

 

原載於勵馨基金會官網:《孩子不是被拋棄,而是被保護的:從《嬰兒轉運站》談勵馨收出養服務》

 
女人幫專屬私密社團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