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孟穎(勵馨基金會倡議組專員)
近日爆出大學系學會會長候選人,競選政見涉及性別與種族等各種歧視,在社群媒體中掀起了軒然大波。當我們仔細去回顧,會發現類似的事件幾乎每年都在發生,無獨有偶,都是學生在競選系學會或學生會幹部時,其言論都會涉及歧視女性、多元性別或原新住民等,似乎已經變成每次校園歧視事件綁定的「御三家」(註)。
然而,每次事件落幕之後,總是船過水無痕,沒有人再繼續追問,這些學生被送性別平等委員會後,接下來呢?似乎沒有人回過頭檢視,究竟為什麼此類的事件會一而再再而三發生?
⠀
無法內化的性平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法》在台灣推行近20年,在社群媒體等平台上,女權及多元性別作為影視題材也已經是常態;但幾次新聞中,可以看到大學甚至高中生發表的言論中,對性別的各種歧視幾乎是「信手拈來」,也讓許多教育者及性別學家關注,為學生提供平權意識的性別教育,在落實上遇到哪些難題?
現行法規有針對「國中小」及「高中職以上」性別教育課程的相關規定,而在勵馨的服務現場中發現,許多學校的性平課程,會以全校或一個年級的人數參與為大宗。這種大型宣導場次,著實難以追蹤成效及改善內容。
再者,各校性別教育課程的教材與師資名單,是否能提供學生完整的性平意識,也缺乏完整的檢討制度與配套措施;也就是說,我們難以實際檢測「性別平等教育」實行的成效。
勵馨真心期待,性別平等教育不該是淪為口號、照本宣科的教條式課程,而是能夠真正讓學生對於性別及情感等議題產生共感與內化,進而實踐同理、尊重與多元共融。一直以來,我們不斷朝消弭性別權利不平等的方向前進,我們持續在性別教育的領域深耕,創立了「Aher性/別教育體驗中心」,透過導覽及沉浸式體驗,提供學生及親子一個輕鬆自在學習性別的環境。
倡議的腳步 勵馨不曾、也不會停歇
勵馨也不斷為性別平權發聲,在2015-2018年,收集、編纂、演出一部性別生命故事的舞台劇《拾蒂》,希望那些被消失、被埋沒、被壓迫的性別創傷,能夠被大眾看見。
透過這次學生候選人涉及歧視的事件,我們知道,離性別平等還有一段距離。除了期待未來相關教育單位能夠有更多審視、更新性別課程教材與師資的機制之外,勵馨更會持續在性別公義的道路前行,也邀請您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註:「御三家」為日語歷史用詞,現通常用以譬喻某領域或議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個體,意思與英語的「三巨頭(Big Three)」相近。
原文轉載自勵馨基金會官網
原文網址: https://www.goh.org.tw/perspectives/genderequalitylawxgoh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