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東擊西、意有所指的說話方式,在我們華人社會非常常見。
她是一個任勞任怨的好媳婦。她和先生結婚將近二十年,可是就在這幾年,她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讓先生非常著急。
在一次暈倒後,到醫院檢查,意外發現她罹患紅斑性狼瘡,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所引起的風濕疾病,免疫系統會不斷地攻擊自己的細胞。其實先生心知肚明,為什麼太太會得這種病。
「好了,好了,這都別做了,你休息吧。」他溫柔地對太太說。
太太剛與他結婚的時候,婆婆就對她非常反感,態度更是反反覆覆、不斷挑剔。她常常因為聽不懂婆婆「意有所指」的話而感到要崩潰。而先生只能勸太太忍耐,沒想到如今卻忍出了病痛。
其實還不只是婆婆,連公公也不太尊重他們。好幾次,門都不敲就突然闖進他們房間。太太一開始會抱怨,但眼看先生也無可奈何,她也只好一再忍下。
她來自一個軍人家庭,她傳承了軍人世家「吃苦就是吃補」的信念,將高壓的處境當成一種人生的挑戰,面對公婆的意有所指和不尊重,耿直的她照單全收,如今卻賠上了自己的健康。
諮商心理師這樣說:
「最親的人給予不一致的訊息,足足可以把人逼瘋。」她所遇到的婆家狀況,時有所聞,而她也認為「努力就可以改變現況」。但她所面臨的挑戰是,她面對的婆家,並不是用原生家庭所教給她的處理方式,就能安然過關,尤其是與她溝通時態度常反反覆覆的婆婆。
如果長輩給晚輩的訊息複雜度太高,或總是雙重訊息,讓晚輩無法辨識時,晚輩通常會採取以下的方式來應對,一、選擇迎合;二、保持距離;三、充耳不聞。
「意在言外」,讓人猜得好累
這種聲東擊西、意有所指的說話方式,在我們華人社會中非常常見。例如:長輩跟你提起,「你的二叔很孝順,你看看他,又會念書,又會賺獎學金,從來都沒有讓我煩惱過。」可能長輩在說這句話的同時,也在暗示你,唯有「會念書,又賺獎學金,又不讓大人操煩」這樣的孩子才是大人認可的好孩子,並希望你也這樣做。
又或是:「表面罵弟弟,其實是罵給爸爸聽,希望爸爸參與。」「要求哥哥要乖,其實也是要求妹妹。」「暗示隔壁鄰居有多體貼,其實是希望老公體貼。」
這些意有所指也許是希望整個家庭能夠更和睦,往大家都更好的方向前進,但這可能也會造成家庭溝通的阻礙。
例如當媽媽說:「你都不用幫我,我可以自己來。」言下之意隱含的是,「你得幫我,且幫到我的標準為止,不然我永遠都不滿意。」
當長輩說:「你去做自己的事吧!不用管我。」但實際上又常抱怨都沒家人在家裡陪他,因為他心裡的真正意思是:「你怎麼這麼不孝,理我一下,有這麼難嗎?」
當婆婆跟媳婦說:「你先去休息吧!」背後卻說:「我兒子真娶了傻媳婦,叫她休息,還真的休息。」
當病弱的父親說:「走開,我不需要任何人。」的時候,但在下意識,你知道「這時他非常需要你」。
當母親說:「我不需要你給我任何交代,我不想逼你。」言下之意是「你應該要主動給我交代清楚!」
對方渴求的是,你的關注
面對這種「明示、暗示投注希望,卻又在被戳破的同時,否認並跟你說,我沒有要你這樣做啊!」的時候,孩子常會感到混亂。這種模稜兩可的反向訊息,讓我們感到混亂,以至於動彈不得。在家族治療上,稱這樣的情形為「雙重束縛」。這在華人文化中,尤其親子之間常會出現。
同樣的話,包括「你都不用給我消息,沒關係。」其實是「記得,到哪裡都要給我消息。」再例如「我幹嘛要聽你的?」其實是「難道你看不出來,我在講反話嗎?」
這些錯綜複雜的訊息,雖然彰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但這是情感的羞於表達(覺得不好說、不方便說),所以間接地給予相反的訊息;想要讓對方猜心,「希望別人就是自己肚裡的蛔蟲」的需求非常強烈。
這種類似「我都不用說,你就好懂我」的劇情,真正渴求的是對方的關注與在乎。但這樣的表達方式,反而會將對方推得更遠,以及製造出不必要的誤會與困擾。
擺脫父母婚姻關係的練習:
故事中的太太,她婚後的家庭關係牽扯到幾個層面:第一,她得面對她在原生家庭所習慣的應對方式,其實對現況並沒有幫助;二,必須學習辨識出家庭中,尤其是婆婆給予的雙重訊息;三,面對家中界線不明而老公無能為力的困境。
當她希冀丈夫是家中的一分子,能夠為她出面的時候,她先生卻總是希望息事寧人,長期積累下來,她的身體終究會支撐不住。
撕下你身上的負向標籤
在親密關係或者家庭關係中,「一,辨識出『雙重訊息』」是非常重要的。二,你要記得自己有機會可以擺脫,或者重新選擇。三,則是要認清自己的限制,這樣才有機會鬆綁。
很多人面對雙重訊息時會痛苦掙扎,原因在於,雙重訊息挑戰著「他們是不是不夠聰明?」「是不是表現得不夠好?」這些負向的標籤。這些負向標籤得由你自己撕下來,你也得自我肯定,當你聽不懂言下之意,被認為很笨的同時,被挑戰到的是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還是挑戰到你對自己的認同感?
你終究要認清一件事情,你不是任何人肚子裡的蛔蟲,聽不懂是正常的,不要太過苛責。另外,也需要劃清與對方的界線,並釐清哪些是過度的苛責,哪些是你該做的,這樣才能讓自己有機會輕鬆。
照顧自己的感受與設限練習
步驟一:試想一個讓你困擾的對象,可能是過度干涉你的生活,要你按照他的話去做,或者讓你感到強勢、不敢拒絕的家人。
步驟二:請在三分鐘內寫下,對於拒絕他,你的所有焦慮和困難。
1.
2.
3.
4.
5.
步驟三:重新檢視這些想法合理嗎?哪些想法讓你感到過度負荷,回想起來很不舒服,甚至是讓你認為自己不夠好。
步驟四:當你被挑戰的時候,其實是你掙扎在是否要尊重自己感覺的時候。請你在此時照顧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自己「沒做到,不會怎麼樣!」「沒達成,不代表我是笨蛋。」「我無須忍受這些。」「告訴對方:『你沒辦法影響我。』」「沒做到,不代表我是差勁的。」「人是有極限的,我們都是。」如果你覺得很困難,請你挑一句,每天跟自己說。
當你開始可以義正詞嚴地跟自己說這些的時候,你已經在心理劃出一些界線,不被外界侵擾的界線。
當你可以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你已經慢慢走在學習著照顧好自己的路上。
【書名: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
【作者簡介: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目前為台北市立明德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同時是《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自由時報「戀愛蹺蹺板」關係療癒專欄作家;Mamibuy駐站專家。
(文章由寶瓶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