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數據化」竟讓見習、模仿機會漸減
本章節前半部介紹的中原副教授職場學習論提到,來自同事、同期同事的業務支援是個人提升能力的根源。雖然不習慣縱向社會,也未與上司建立信賴關係,但如果有了「橫向關係」,或許年輕人也能有所成長。
不是與有年齡差距、工作觀及職場觀都不一樣的人建立關係,如果能與價值觀相近的同年代的人建立良好關係,還是有諸多可能性。只要能落實年輕世代特質之一的「平行關係」(不跟搞不清上下關係、耳根子軟的上一個世代交往),跟同年代的人交往亦有成長機會。
不過,這裡也存在兩大瓶頸。
第一個問題是,同年代的人原本就不是在同一個職場。在新進員工研修特訓時,原本希望可以讓同期的人聚在一起,透過不斷的對話交流,彼此交換在研修特訓時學到的知識、技術等相關情報(相當於某種業務支援),或分享彼此對於職場的勾勒圖、理想的生活型態(相當於某種內省支援)。
可是一旦被分配到現場時,在場人員全都是四十歲、五十歲等世代的人,三十歲以下的成員少之又少。九○年代以後,新進員工聘僱人數大幅減少,有無採用新人影響了職場的年齡結構,導致職場年齡結構偏頗。尤其是近幾年,一個課或一個部的人員數目也有減少的趨勢。可以彼此開誠布公學習的同事、同期的人數逐漸減少,這是很大的損失,更大的損失則是若想「見習、模仿」更是難如登天。
我希望四十歲以下的人能夠回想一下自己年輕時的職場情況。當時應該到處充斥「可以見聞的資訊」,像是與顧客、交易客戶、公司內部相關部門透過電話聯絡或協商、樓梯間角落同事們的磋商,或上司嚴厲質問下屬的聲音等。以及擺在桌上的前輩員工親手寫好的企畫書、轉動的試用品模型等視覺資訊,到處都可以聽到或看到各種資訊。
可是隨著電腦、email 的普及,職場所有資訊全都數據化,耳朵能聽到的、眼睛能看到的資訊瞬間減少,就學習環境的角度來看,這是危機重重的改變現象。
業務支援並不是只有直接下達指示、命令或透過諮商機會直接面對面具體指導的方式,不,應該說不是這樣才正確。透過往來的聲音資訊或眼睛看到的視覺資訊,能間接察覺、學習到非常多資訊。
在職場就算不想聽到或看到這樣的資訊仍不能避免,一定會在無意識中學習到。觀察工作能力強的同事或前輩,聽他講電話的聲調或看他坐在辦公桌前處理工作的樣子,就能偷學到他的做事竅門。以前的職場就像這樣是一個可以見習、模仿的環境。
現在這些見習、模仿的資訊都鎖在每個人的電腦裡,等於「資訊黑箱化」。同事、前輩的人數逐漸減少,學習機會被藏在黑箱中,從這個層面來看,職場學習環境也在惡化中。
【書名:世代崩壞很有事!年輕人更該證明「我可以」】
【作者簡介:豊田義博】
1983年東京大學理學部畢業後,進入瑞可利(Recruit)公司工作。曾任就業誌《Recruit Book》的總編輯,現在是《Recruit Works》的主要幹部研究員。主要著作有《求職菁英的迷惘》(筑摩新書)、《「上司」不要論》(東洋經濟新報社)、《一畢業就失業》(合著、東洋經濟新報社)等。
(文章由好的文化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