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擦的是保養品還是毒品了? 選擇保養品的第一步 | 美麗保養 | Rebecca C

無論是在朋友聚會或是在學校教課的場合裡,
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都是:「要買哪個品牌比較好?」
如同上一篇跟大家提到的,商人都要賺錢,合理的成本才有辦法製造出有品質的商品。

但即便是相關科系學生在經過學校的教育,或者是相關業界人士在工作一段時間後,
因為工作領域與接觸到的資訊有限,所以單看商品包裝上的資訊,也很難判斷眼前的商品到底好或不好。

既然相關業者是如此,更何況是一般的消費者?
商品的包裝上總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標示的內容也無從判斷真假,那麼到底要如何選擇呢?

在課堂上,我是這麼跟學生說的:「那就從選擇誠實守法的品牌開始吧!
在跟大家解釋為什麼會說要選擇「誠實」的品牌前,先跟大家分享幾個Case吧!


案例一

先前我在網路書店上預購了一本是號稱台灣化妝品權威專家寫的書,
收到以後快速翻了翻書中的重點後,再看到配合搭贈的保養品,內心真是無限感概。

書中的專家希望台灣的廠商可以有責任點,做出什麼樣的產品就說什麼樣的話,
可是搭贈的產品號稱無害保養就算了,成份標示卻是連玻尿酸鈉的INCI NAME都錯標成了「Sodium,Hyaluronate」,
(正解:Sodium Hyaluronate)其他成份也有拼字錯誤的問題,如果是校稿時出錯就算了,
但如果是連品牌商都不知道到底添加了什麼成份呢? 

除了明明就是重到不行的香精味卻連香精也沒標出來,最誇張的是,連製造廠都沒有正確標示,
魚目混珠的用英文來寫,但是台灣法規就是規定要中文標出製造廠啊!
到底是通路?製造廠?出版社?品牌商?還是這位專家的責任呢?


案例二

平常就有逛各類通路了解商品趨勢習慣的我本人,總是很習慣拿起有興趣的商品看看標示。
那天到了某知名藥妝店買了東西在結帳時,好奇心極強的我本人又手癢拿起擺在櫃台旁邊的新商品來看,
不看還好,一看便有點擔憂。這是通路的自有品牌的防蚊噴霧,離譜的連「製造廠」都沒有標,只寫了「產地:台灣」,
我看瓶貼上沒有標,還幫他找了理由可能是位置不夠所以只標在紙盒上,但紙盒上也沒有標示。
這樣的商品標榜著「安全」、「可安心使用」,卻連在哪裡生產都無法讓消費者有權利知道,那到底是可以怎麼個安心法呢?


案例三

某天客戶拿了一瓶據說在網路上很受歡迎的沐浴乳到公司來,希望我們可以參考那個商品來開發他們的沐浴產品。
客戶一邊告訴我們有多好洗,一邊告訴我們有多天然。「你看,他都是一些精油、植物油而已,很天然耶!」
我接過手上看了一下標示,一瓶沐浴乳上的全成份竟然只有椰子油、橄欖油、甜杏仁油、薰衣草精油、維他命E!
我只好無奈的笑笑跟客戶解釋,把這些油全部裝在一起,還是油啊! 怎麼有辦法洗澡起泡呢?
客戶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個商品的標示還真的只能「僅供參考」......


也許看到這裡,你會想問:「有這麼嚴重嗎? 如果擦了沒問題應該就沒關係吧?」
其實類似的案例層出不窮,不管是整個商品都用英文或日文標示、全成份沒有完整標示、
製造廠沒有標示或是只用英文來寫,製造出疑似是進口的假象等.......

這些做法,其實通通都是違法的!

你不一定要看得懂全部的成份,畢竟那實在不是件可以立即上手的事,但廠商有沒有守法標示,其實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態。對於有這種投機心態或不願意遵守政府規範的廠商,你還敢百分之百確信上面標示的成份與功效嗎?這一類的相關案例在市場上其實相當相當相當的多,不免讓人替消費者捏了一把冷汗。


究竟要怎麼知道自己的權益保障在哪裡呢?
生在這個資訊便利時代消費者,其實有很多的方式可以搜尋到資訊,
(但如何判斷眼前的資訊到底是廣告或是真實的,那又是另一門學問了啊!)

其實台灣的衛生福利部(原衛生署),早在民國95年就已經對化妝品的包裝標示列出規範,
讓我們來看看現在的規範吧!

以下是複製過來的簡表:
(原文連結請參考衛生福利部網站)

MyMedia05320140728183344

這個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規定需要標示的項目,包含品名、國產品牌製造廠名稱與廠址、進口品牌則需再加註進口商資訊,另外還有容量、用途、用法、批號或出廠日期、全成份、保存方法與期限,含藥化妝品則需再加註許可證字號。

這些內容其實都是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所以如果有個廠商連遵守這些基本規範都不願意,那他們會不會有可能完全沒有替消費者想過呢?

舉例來說,下圖是一款是受防蚊產品的標示,讓我們來看看問題在哪裡吧!

MyMedia28720140728183443

我們可以看到在成份的部分,廠商並沒有把正確的成分名稱標出來,例如:檸檬香茅到底是指萃取液?精油?香精?還有精油乳化劑到底是什麼乳化劑?組成為何?像這樣的標示就不是完整正確的守法標示。


看到這裡也許你就明白了, 當個聰明消費者的第一步,便是先篩選掉沒有遵守這些規定的產品!!建議你下回想購買產品前,就先拿起產品檢查一下這些標示項目,替自己降低成為冤大頭的機率。

為了使業者能夠不要再總以這樣的投機心態推出商品,只靠政府的抽查或檢舉告發其實是不夠的,有時透過消費者的力量與市場反應,才能讓他們真的正視這些問題。

所以,大家都要學會保護自己的權益之外,希望廠商們也能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去想,對自己的品牌肯定也是正面的加分的!
 
女人幫專屬私密社團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