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侯文詠是一個愛問問題的小孩,
總是纏著大人問:宇宙的外面是什麼?
當那個問題很多的小孩,長大成為一名作家,
他幾乎每一次出書、每一場演講,都會收到一籮筐的問題。
聆聽你內心的召喚
從某個角度來說,電影為我打開了視野、豐富了思考、強化了我的敘事能力,如果不是這樣的經驗,我顯然不可能擁有成為一個作家的基礎和條件。
但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那個選擇對我所代表的意義。
J.K.羅琳在二○○八年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致辭中曾經說過:
他們(羅琳的父母)希望我唸一個實用的學位;我希望讀英語文學。後來妥協的結果──回過頭來看這個妥協,其實誰也不滿意──是,學外語1(Modern language)。
父母的汽車離開還沒有轉過街角,我就把德語主修換成了古典文學。我忘了是否曾經告訴過我的父母我唸了古典文學2(Classics),他們可能一直到了參加我畢業典禮的那一天才第一次知道這件事。在這個星球上所有的科目裡,我想,在憧憬擁有一間豪華浴室時,他們很難找到一個比希臘神話更沒用的科目了。
我記得曾經有人聽到這場演講的錄影之後對我說:原來J.K.羅琳在大學時代主修古典文學,還研讀過希臘神話學,難怪後來她會寫出《哈利波特》這樣的小說。
對於J.K.羅琳的這段話,經歷過類似歷程的我,感觸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問大家:「因為J.K.羅琳知道她將來會寫《哈利波特》,所以選擇了古典文學,這樣的推論合不合理?」大家一定說不合理。
同樣的,如果問大家:「因為我知道將來會變成一個作家,所以大三、大四時一年看了三、四百部電影。這樣的推論合不合理?」大家一定也說不合理。
可是,反過來,大家卻常問我:「當一個興趣出現時,你怎麼知道它有沒有前(錢)途?」或者,「我是不是應該先看到前(錢)途,再下定決心投入時間與資源呢?」老實說,我也覺得這樣的問題一點也不合理。
關於興趣有沒有前(錢)途,根據我的經驗,事實是:你根本不可能知道。
當我瘋狂地一年看三、四百部電影時,我根本沒想過,有一天,我會變成一個作家,更不知道這樣的興趣會帶來什麼樣的前(錢)途。不只我不知道,J.K.羅琳不知道,所有後來把興趣發展成事業的人,在那個當下,都不可能看見前(錢)途到底在哪裡的。
對許多人來說,因為看不到,所以恐懼、猶豫。因為恐懼、猶豫,所以關於前(錢)途這些現實的聲音會變得巨大、嘈雜,也因為這樣,你越來越不容易聽見發自內心那個隱晦而模糊的召喚。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每年看了三百多部電影,我根本不會興起了想當導演的念頭。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念頭被家人阻止,我也不會退而求其次,開始在校刊發表作品、更不會參加文學獎,以及因緣際會遇見後來許多人、許多事,讓我變成了一個作家。
「停止看電影」或「繼續看電影」?當年那個看似無關緊要的選擇──很久之後重新回顧時,我驚心動魄地發現它不只是選擇──更精確地說,它所代表的,其實是在那個選擇之後兩條截然不同的遭遇與命運。
在當時,身在其中的人是不可能看見這些的。在那個當下,能帶引你走到目的地的,只有內心那個隱晦而模糊的召喚。
這是你唯一的憑藉與依靠,你得聆聽他、相信他,緊緊跟隨。
再也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關鍵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作者
侯文詠
台灣嘉義縣人,台大醫學博士,目前專職寫作。
(以上圖文由皇冠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