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感殺死欲望
對約翰來說,親密關係潛伏被套牢的威脅,他的原生家庭有個酗酒成性、動輒拳打腳踢的父親,記憶中盡是亂發脾氣的父親和傷心的母親。年幼的他,就得充當母親抒發情緒的對象,減輕她的寂寞孤單。他是她的希望、她的慰藉,像是補償般的,她確認透過那個了不起的兒子,她悲慘的人生將獲得平反。
在如此衝突婚姻下的孩子,經常被要求保護脆弱的父親或母親。約翰從不曾懷疑母親是深愛他的,但母親的愛總帶給他負擔,從很早開始,愛就暗示責任和義務。就算他渴望親密關係(他身邊的女人從沒斷過),但他不知道如何在「感受不到被限制」的情況下體驗愛情,他對畢翠絲的愛與日俱增,隨之而來的是與過去相同的沉重感。
許多處境會讓人覺得被愛情與親密關係壓縮,不幸的童年並非前提。一般有關愛情的言論,以有力的論據證實這是種「害怕親密」的現象,男性特別有這方面的煩惱。
但根據我觀察,這不算不願進入親密關係,沒有人會懷疑約翰對畢翠絲用情之深。相反地,「感情」才是這些人無法承受之重,他們把愛神要的自由和自主雙手奉上,落入親密關係的陷阱。
約翰對畢翠絲用情愈深,對性的壓抑也愈嚴重。事實上,他愈關心她,就愈不能隨心所欲地向她求愛。他跟眾多處在類似困境的男人一樣,性欲罷工是擺明地來,他得接受完全沒反應的頑固「弟弟」擺布。為什麼這樣呢?到底是怎樣的情欲障礙,使他不再追求和畢翠絲的魚水之歡?她可是不久前才跟他一起躺在溫柔鄉裡的女人。
諷刺的是,即使是美好性愛帶來的親近,也可能產生回力棒的效應。許多伴侶就像約翰和畢翠絲,覺得兩人的關係宛如一隻舞曲,精采的性愛拉近彼此距離,但也就是這種親近讓性再度變得困難。最初的欣喜若狂很快地將兩人綁在一起,立刻產生聯結,儘管許多人樂得在性愛裡迷失,但我們從「合為一體」所體驗到的「一體」,可能造成徹底毀滅。
性愛的激烈程度引發被吞沒的恐懼,當然,極少人會察覺這些暗流,我們的經驗反而是在性高潮過後趕緊抽離,不然就是突然興起做三明治或點根香菸的衝動,我們歡迎任何思緒的入侵,例如想寄封電子郵件給某人、幾扇窗戶該擦了、不曉得某人最近如何?我們感激能被扔在一旁天馬行空,因為這麼做可以再度拉開心理的距離,在你我之間畫出界線。我們從「你我之間」(inter)回到「在我之內」(intra),在肌膚相親、水乳交融過後,又退回自己的軀幹裡。這種從聯繫進展到分立的過程,就屬性行為結束後最具代表性。
心理分析師邁可.貝德(Michael Bader)在著作《引動》(Arousal )中,為約翰跟畢翠絲的情欲消逝提出另一種解釋。他認為:伴隨親密出現的是對另一半愈來愈殷切的關心,包括害怕傷害對方。但是,性欲卻需要「不擔心」的能力,追求愉悅也需要有某種程度的自私。有些人不容許自己有這種自私的心態存在,因為他們全神貫注於愛人的福祉。這種情感配置讓人聯想起約翰對母親的感覺,也就是他察覺到她的不幸福,所以被擔憂和包袱感淹沒。他付出的關心讓他更難以專注在自己的需求上,難以專心感受自發性,無法讓自己在性方面活躍,免於憂慮。
約翰在每段親密關係中,都曾面對失去性欲的棘手問題,每次出現障礙時,他就詮釋成不再愛對方了,其實剛好相反,是因為如此深愛著對方,以至於帶著這份責任感,無法開心地追求性愛的極度樂趣。
【書名:情欲徒刑:給困在親密關係卻失去性愛的你】
【作者簡介:埃絲特‧沛瑞爾 Esther Perel】
心理治療師、《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她被公認為當今研究現代關係的初始者,以及研究最深入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精通九種語言,在紐約市主持一種實踐治法,並擔任世界五百強公司的組織顧問。
埃絲特著名的TED談話已經獲得了將近兩千萬的點閱,她也是Audible節目「Where Should We Begin?」的執行製作和主持人,深受群眾歡迎。
(文章由時報出版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