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有了孩子,也要繼續談戀愛!送給媽媽的三個教養原則 | 婆媳親子 | Aki

新一年的開始,就陸續收到出版社寄來幾本新上市的公關書,邀請我幫忙寫分享文。好容易才把手邊的工作忙個段落,對照著手邊這本新書,又看到近日來層出不窮的家庭虐童新聞,讓人實在很痛心、又憤怒。

 

每每對於社會上這種「天下『有不是』的父母」的社會新聞事件時,我總忍不住想破口大罵,「不想養,幹嘛生?」、「保險套、避孕藥很貴嗎?」、「射後自理很難嗎?」、「只懂得享受做愛的過程,而承擔不起懷孕的責任,還好意思當人?」…以下有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的髒話,就自動消音了。

 

這本書,不是拿來跟所有媽咪寶貝一起臭罵虐童的新聞事件者的。這本書,是想拿來分享,在兩人世界裡,當我們有了一個延續了彼此生命、血液的親密第三者;我們,該怎麼學習跟他相處?

 

書裡,對於親子之間,沒有任何祈使句型,作者的教育方法看似什麼都不做,但是那個「不做」、「不教」,「不堅持」的背後,有著百轉千迴的自我省視,有各種不厭其煩的對話再對話。尤其在親子間的權力分配,「大人可以強迫小孩嗎?」、「大人可以騙小孩嗎?」雖然說,人類社會的形成,原本就是一場精密複雜的權力分配,但作者不把孩子當成幼稚的個體,而是把孩子視為社會的一份子,一起摸索出相處、前進、成長,的道路。

 

這看似平凡、什麼也不做的「自學」,所花費的時間與心力,遠超過任何課程能夠給予的;當然,這其中所孕育出的親情,更必是難以言喻的深厚。

 

「學習」對小孩來說,是不分課程跟日常的,又或許學習的更多時候,是在日常。作者在這本書中,談的是「教養」—別急著教小孩什麼—「如果我們期待小孩成為獨立自主、能為自己負責的人,怎麼能不讓孩子有練習並承擔結果的機會呢?」

 

1. 「為你好還是為我好?」

 

將「假溝通真強迫」改為「不強迫也不放縱」。

 

在「不強迫」與「不放縱」之外,我們至少可以做出「補充資訊」,與「邀請孩子再想想」這兩件事。這就是「不強迫小孩」又「不放縱小孩」的可能性。 但這種程度的「干預」並不保證孩子會按照我們的期望去做,或不做某件事。對照顧者或教育者來說,在現場有許多「不得不在意的事」,比方說「安全」和「健康」,讓大人「很想要強迫小孩」。

 

舉例來說,要求小孩在九點前上床睡覺,到底是為了小孩的健康好,還是好讓自己有一兩個小時的自由時間,或和伴侶的親密時間?

 

2. 「輸不起的小孩」

 

當輸贏在自己身上時,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啊!而在教育現場裡,我們所看見的「小孩輸不起」的情況,對小孩來說也許是艱困的人生關卡,而不僅僅是「輸了不甘願」而已。

 

但說穿了,我們都不是怕輸,而是怕,「不可能贏」。像是這樣,輸贏有時候跟能力有關,小孩可能不是不能接受自己會輸,也不是輸了想耍賴;而是明明要玩個開心的遊戲,眼前擺著的卻是贏不了的難關,是種強弱懸殊的差距…誰想玩一個不可能贏的遊戲?換成是你,你樂意嗎?

 

假若你是個陪著小孩長大的大人,也許你該緩下「指導小孩」的焦急,從小孩的角度出發去推敲他的困境;也許那裡有一座往他內在的橋,你走過去,和他一起想辦法,你們就知道怎麼好好長大。

 

3. 「媽媽頭上的緊箍咒」

 

從懷孕開始,從女人多了「母親」這個認同開始,她就進入了(另)一個被觀測與評價的系統裡。從懷孕的時候體重可以增加多少、哺乳的時候能不能吃什麼,一直到「小孩小學前要學會的十件事」,都在告訴這些身為媽媽的女人們,要怎麼樣才能當一個「夠好」的媽媽。

 

這些問題,每一個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很多「教養文章」,很了不起似地想要告訴媽媽「照我這樣做就對了」…不難想像,在這個人世間,當媽媽真是一個內外交煎的緊箍咒。每看見媽媽們因為小孩某些小小的反應而患得患失自我檢討時,真的都很想幫大喊:「當媽媽好難啊………」

 

在當了媽媽之後,你是不是已經忘了怎麼「被惜惜」了呢?但生小孩的過程,應該沒有讓你失去「討惜惜」的這項功能吧?如果一對夫妻因為小孩的出生後,而忘了怎麼惜惜,與怎麼被惜惜,在人的關係裡的那些情緒跟需求,到底有沒有被好好承接呢?

 

你們除了有共同扶養小孩的伴侶關係,要共同學習談養教育,也要繼續談戀愛啊!

 

「懶得教」不是「不教」。在當代的教養敘事裡,某些專家們正在誇談「怎麼教」,或傳達「你教錯了,照我的來」的鐵口直斷,甚至散佈「這樣教得不夠,像我這樣教才夠」的教養焦慮。教養對家長來說,既是一種不能輸的軍備競賽,也是一種時時被他人凝視、不能犯錯的道德考驗。

 

難道,只有通過考驗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夠好的父母嗎?

 

-本文參自《懶得教,這麼辦》,盧駿逸著-

 
女人幫專屬私密社團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