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其祐/專題報導
不少大學畢業生,畢業後不急著投入職場,而是選擇赴國外打工,目的各不相同。(圖/NOWnews資料照片)
2012年時,媒體報導一名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的學生遠赴澳洲海外打工,以台勞自稱,而且僅是為了賺取第一桶金,引發熱烈討論,清大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當時也在部落格上對此事發表看法。他認為「清大經濟系畢業生去澳洲打工,如果是為了打開國際視野和學習英文,這是一種成長,做什麼工作不要緊,吃苦耐勞反而是加分。但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而無關乎成長,大家會問:台灣的經濟處境真的已經壞到沒有別的方法兼顧第一桶金和個人成長了嗎?」
據外交部資料統計,台灣在民國98年以前,赴海外打工的人數約1萬2000人次,7年來已成長逾18萬人次,不少學生畢業後也會選擇先赴海外打工再到職場就業。對此,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教授賴守正表示,他持鼓勵、支持的態度,但前提還是家中的經濟狀況要許可。
賴守正認為,進到職場後大多數的時間就都在工作,所以應該趁年輕時多揮霍,他相當鼓勵學生到世界去混個2至3年,「因為台灣是個小島,走出世界才能拓展視野,看到無窮的可能性、看到不同的選項」。
賴守正說,學生赴海外打工不只能學到語言、新事物,還能學到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透過認識不同人和他們相處,回來職場後也會有幫助,會更多包容,少了點自以為是。」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系教授周玟琪。(周玟琪教授提供)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系教授周玟琪同樣也鼓勵年輕人勇敢踏出去探索世界,但她認為,學生畢業後赴海外打工,不應將旅遊放在第一位,更重要的應該是要在規劃過程中清楚自己的目標,進一步探索海外打工可能會有的機會,例如在當地念書或是工作等等的可能。「所有的旅行最終還是要回來找自己,所以在過程中要隨時問自己人生的下一步應該怎麼走。」
面對全球化的世界,周玟琪鼓勵年輕人鼓起勇氣跨出去,「因為很多工作的機會是在全球,應該將勞動的就業機會放眼全球」。此外,走出去後也才能看見自己的不足,例如為什麼外國年輕人能這麼勇敢表達自己?
周玟琪也提醒畢業後赴海外打工的學子,在進到任一工作環境前,一定要對工作安全、相關職業傷害等保障有所了解,要懂得保護自己。「不要為了要快速賺錢、在短時間內累積收入,就把命給賣了」,而是要評估這份工作值不值得學習,以及工作所帶來的風險和傷害。
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周偉航。(周偉航教授提供)
筆名「人渣文本」的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周偉航也說,學生赴海外打工前,應該要先有明確的目的,再決定要去哪裡打工、打什麼工。以清大經濟畢業生到澳洲農場當屠夫的例子來說,周偉航認為「並非什麼學歷就不能做什麼工作,而是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究竟想獲得什麼東西。」
另外,他還指出,根據過去赴海外打工的學長姐轉述,因為人力已趨飽和、越來越難賺到錢等因素,他認為其實「學生畢業後赴海外打工的熱潮已有退燒的趨勢」。 以每年皆不限制海外打工名額的澳洲來看,根據澳洲移民及公民部統計,澳洲政府在2012年共發出3萬5761張打工渡假簽證給台灣青年,達到巔峰,但到了2013年、2014年就開始逐年下滑,分別為2萬9366張、2萬6648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