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的角色吧
家庭內的龐大壓力來源之一,就是「媳婦」這個角色。
由於本書的主題聚焦於「妻子與丈夫」之間的關係,因此沒有在婆媳問題上著墨太多,但妻子和丈夫之間出現的典型問題,其實有些也是受婆婆等外部力量「無意識的巧妙控制」所影響。事先了解這種結構,也能成為從丈夫壓力中解放的一大助力。
例如,婆婆叫兒子(丈夫)做事。
就算她說的時候嘴裡叫的是兒子,心裡卻預期「是媳婦要去做」,只是因為沒辦法直接對媳婦說,所以才叫兒子去做。
丈夫也知道這一點,於是如此吩咐妻子。
當然,妻子心裡也明白,所以自動地承接了下來。
縱使心中不滿,卻仍然接受的妻子應該也不少吧?但可能也有人打從一開始就認定「因為我是妻子的角色所以必須得做」而放棄埋怨。
接下來,妻子又是張羅、又是準備,等事情都做完了之後,丈夫於是去轉告婆婆(母親)。
此時,丈夫或許會說「是媳婦做的」,也或許會說得像是他自己做的似地。
但是,對婆婆來說,事情是兒子做的還是媳婦做的,其實並不重要。不管怎麼樣,她都會覺得是兒子幫了自己的忙,並且會以感謝的心情對兒子說「謝謝」吧。
其中,說不定也有婆婆知道是媳婦做的之後會說:
「我兒子把媳婦教得真好!」
連這樣都可以感謝兒子。總之,功勞都是丈夫(兒子)的。
就算丈夫事後傳話給妻子:「母親要我跟你說聲謝謝喔。」
但婆婆自己卻往往不會直接對媳婦說出那份感謝,這是常見的模式。
當然,妻子也不會得到任何回報。
即便如此,還是有人會認為,「媳婦」這個角色和家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被委託的是丈夫,就算是丈夫的事
在這裡,如果排除妻子、丈夫和婆婆這些角色,又會怎麼樣呢?
那麼,妻子、丈夫和婆婆三方,就各自處於對等的立場,而且是自由的。
丈夫要妻子幫忙做事,可那件事,卻是婆婆委託丈夫做的。對妻子而言,這件事情並不是婆婆直接拜託她幫忙做的。就算她心裡知道,婆婆其實是預期「那會是由媳婦來做」,但他人的期望或企圖,和妻子一點關係也沒有。
如果婆婆想要媳婦為她做,就應該直接拜託妻子。不過說起來,婆婆把想要媳婦幫忙做的事傳達給丈夫,已經可以算是一種典型的模式了。這種習慣越是被使用得稀鬆平常,妻子的壓力也就跟著越大。
因此,要是婆婆從頭到尾拜託的都是丈夫,「啊,這樣啊。那,這件事就麻煩你囉。」
如此一來,妻子就算這麼推掉這件事情,也完全沒有問題吧。
拐彎抹角地拒絕,反而會產生麻煩
許多人以為,委婉地拒絕,比較不會造成衝突。
舉例來說,丈夫如果婉轉地向婆婆(母親)透露「媳婦生氣了」,婆婆會怎麼想呢?其實,這就是標準的「打小報告」!
婆婆說不定會根據從丈夫口中聽來的話,對媳婦(妻子)產生不好的印象;或者,也可能突然在媳婦面前表現得小心翼翼;說不定,還會變得異常地溫柔。但不管怎麼樣,倘若婆婆的態度忽然轉變,妻子就會注意到:「丈夫之前肯定對他母親說了什麼。」
丈夫到底說了什麼?他是怎麼說的?妻子也會很在意。
在婆媳關係中,妻子們傾向認為:「只要丈夫挺自己,婆媳關係就會變好。」但實際上,卻無法如此斷言。
這並不是說,丈夫如果選擇站在妻子這邊,妻子和婆婆的關係就會變差。問題在於他的做法。我們幾乎可以不用期待,使用這種委婉的做法,會使婆媳關係變得更好。
如果有一天婆媳關係獲得改善,那一定是婆婆或媳婦當中的其中一方,能夠主動去打動對方,使兩個人可以針對問題敞開心房、並率直地對話的時候。
為了不讓事情變得麻煩才做出的行為,其實做起來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棘手」而已,這樣的狀況也經常發生。
本文摘自《面對婚姻,女人要勇敢做自己》
(文字提供:台灣東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