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與好友去拜訪一位共同認識的女性長輩,記得她以前在工作上是風雲人物,基本上那時候她從事行銷服務業,為此不斷上課與進修,也不斷的去認識新的客戶與合作夥伴,如果以現在職場來看是不可多得女強人或是企業家,但到她家發現到她與過去不同了,以前精明能幹的面相變溫和,過去家中總是放了很多勵志的書籍,或是進修的用書,雖然書還在但少了很多,反倒多了很多養生與休閒用書,家中有開始出現些許的花草盆栽,與她的對話也不在是工作、市場等話語,取而代之是生活的品味與修養。好友問她怎麼會有與過去不同改變,她分享到過去只注重事業與企圖心,忽略生活其他的面向,而在偶然回老家的探望父母才發現過去太追求生命中很多物質與期待,而忽略了純樸的那種精神,因此她做了調整減少自己不需要的需求,開始學習體驗生活,而這樣的改變也改善她多年身體的不適,也讓急躁的心溫合起來,更不會隨著外面物質改變影響心情,在她身上看到回歸純樸與簡約的美感。
透由她的故事可以看分享看到。因為文化、經濟的進步與發展,我們的生活比起以前來說是越來越好,生活品質無須只是為了活下去而努力,可以為更為生活品質去做更多準備,像是買漂亮的衣服、吃頓大餐、住進大房子等等,而在與青少年或青少女朋友的聚會中也常常會分享到,對未來物質的期待。
像是每次打開臉書動態都可以看到很多人SHOW他的美食照片,或是擺放出國各種旅遊景點的打卡,可以看到生存已經不是我們首要的問題,但也因為不斷追求生活品質,相對地也增加對生活更多的欲望,而這些慾望有時候並不是我們基本所需的,很多人也因為這樣陷入經濟等貧困中,反到讓原本的目標本末倒置,也有人一味追求外在生活品質,但卻忽視內在涵養的提升。
這位朋友分享她以前的生活,因為業務關係很重績效與外在形象,時常在不同聚會都會聽到,哪位朋友買甚麼名牌包,或是哪位朋友績效不錯又出國等等,常常也讓她覺得自己應該要更努力讓自己也與他人一樣,因此開始追尋可能自己不需要的需求。或許有的人因為這樣的關係,或許產生很多比較的心態,人們彼此之間相互較量的心情,結果可能想像別人一樣,超出自己的能力,都是我們應該要注意的部分。
在美國心理學家對於慾望一詞有一些基本的解釋,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慾望這件事情在我們心中是較負面的觀感,不過矛盾的事情人們也是因為慾望而開始追求與進步,因為人們希望生活更加豐富與美滿,這樣想有慾望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也如同心理家提到他會促進進步但也因為過度而有所傷害。
記得要離開時,這位女性長輩說回歸純樸其實會讓生活更不一樣,清淨的心讓自己看到哪些事需要哪些事不需要,不過度的追求,佛家也常說萬物煩擾都是從慾望開始,所以說想少點煩擾的話,不要去想你達不到的慾望,反而要務實一點,因此學會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或許在這快速的社會中,我們從這位女性長輩眼中看到,讓自己的心清淡一點,讓生活會更加單純,是我們目前每個人所需要學習的地方,樸實是減少多餘慾望的開始,也從自己的心開始,去培養更清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