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了一門課程,主要是在講授同理心會談的技巧,講師講了很多技巧與實例,在課程進行一半,講師有鑑於以前工作的經驗說了ㄧ句話”有時候陪伴就是一種療癒”,想想這句話是真的沒錯,講師提到我們常以為是幫助那個人走出困境的轉機,但很多時候那是需要天、時、地、利等因素,你才可能是推進成功的最後一個力量,但現實通常並非如此,因此怎麼陪伴比起輔導、教育來得重要。生命旅途中常會遇到一些不如意,考試失利、戀情告吹、工作不順,或是像之前台灣重大復興空難,我們都非當事人並不能真的了解他們的心情與困境,這時候過多的建議與做法,或是專業人員輔導常常都是多餘的。
心理網路學家海苔熊提到說:
「不要想太多,凡事都會有正面和負面的一面,往好處想就好了。」
「你說的這些我都懂,因為我也經歷過。」(你心中OS可能是: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多難過)「你可以去做運動啊、旅遊、或是寫日記。之前我失戀的時候,也是出國旅遊散心好的⋯⋯」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話為什麼沒有辦法帶給人家安慰的感覺、還會讓聽的人覺得更討厭?其實它有兩個共同的特點:
-以安慰者為中心(而不是以被安慰者為中心)
-想要對方趕快好,其實就是把對方推開。
那些「建議」的語言,說穿了只是你不想要進入他的黑暗的一種藉口。
其實當下他們也知道,但遇到生命中的風暴,有誰不願意勇敢去面對,只是受傷的心靈復原的速度是慢的,太理性的思考,或是太感性的情緒,並不能真的幫助到它,唯獨一顆具備感性與理性的心才能不會再讓受傷的心受傷,有時無聲勝有聲,陪伴受傷心的過程,對於他們來說遠比告訴他們怎麼做,更能療癒他們受傷的心。
如何陪伴一個受傷的心呢,我們有下列步驟可作:
一、不要告訴對方別想太多:研究顯示這只會讓聽著更容易陷入悲傷的情緒。
二、讓失落者用自己想要的獨特方式宣洩悲傷:陪伴失落者需要讓他有機會宣洩悲傷,不論是憤怒、難過、害怕、焦慮或是難以置信、困惑,甚至麻木。而不是ㄧ味要她走出來,只會造成反效果。
三、陪伴不是引導或帶路的方式:每個人恢復的時間不一定,你必須花上一定耐心陪伴他,此時千萬不要給他太多建議他是聽不進去。另外,也不要拿別人與他比較,例如誰誰誰經歷跟你一樣的事情,他很快就走出來,你應該要效法他ㄧ樣快點走出來。這樣只會讓對方更加挫折。
四、重建新的生活:陪伴他ㄧ起找到生活中心的重心與動力。
五、讓愛成為療癒的力量:研究指出,當失落者在度感到愛時,會使他們更有力量恢復原來生活。
用一顆具有耐心的愛,陪伴你身邊需要依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