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協助婦女團體課程時,找來談台灣自我成長權威,楊舒涵老師。老師講到一個最近滿夯的議題,那就是《同理心》,在《我們與惡的距離》當中我們常常能聽到你是否能同理到不同人的處境,同理心簡單的是能站在別人的位置去思考事情。課堂中老師提到,詢問大家是否有對伴侶和孩子使用同理心,主要是這堂課是在述說如何對伴侶和小孩進行同理心。很多時候因為生活的忙碌與壓力,我們常常很難去靜下心去看待事情真的發生的原因。後來學生說打罵教育很有效,老師回應打罵教育確實很有效但隨後的影響很大,孩子可能未來會愈打罵的方式回應你。就像課堂老師提到的,我們常常看到是伴侶、愛人、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他真正背後目的是甚麼是我們忽略的。
同理心的作用具體來說,是在既定的事件上讓自己進入他人角色,體會他人因環境背景、自身生理與心理狀態以更接近「他人」在本位上的感受與邏輯。進而因為自己體會了「同樣」的經驗,也就更容易理解當事人所處當下狀態的反應,並更能夠理解這種行為和事件的發生脈絡。而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他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不過能夠理解他人並對他人感同身受並不一定代表對其也能夠認同。
而如何去看待所心愛的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呢,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提出了《冰山理論》將人的內、外在,分成水面上和水面下兩部份。水面上的是行為,水面下則可分成應對方式、情緒、觀點、期待、渴望、自我等6個區塊,從自我開始,層層往上堆疊,最後凝聚成應對方式,往上表現成行為,則以解讀情緒、觀點、期待、渴望4個區塊為重點。
一、情緒:代表人對周遭人、事、物的心理感受,包含喜、怒、哀、樂、恐懼等通常人的行為受情緒感受的影響極大,例如生氣了就開口罵人、出手打人,一高興就口無遮攔。愈是追隨著情緒感受,而自動產生的行為,愈可能出問題。
二、觀點:個人的看法、理解及詮釋,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理解及詮釋,因為個人成長背景及主觀意識的不同,往往有很大歧異。不同的觀點,會引發出不同的行為及情緒。例如,部屬被主管糾正時,有的人會認為「主管就是愛找我麻煩」,有的人則認為「我好笨,真沒面子」,但是也有人會認為「主管在指導我,我學到了新東西」,各有各的解讀,因此導致不同的行為反應。
三、期待:心中預期、希望自己或是別人,應該採取某種行動或有某種成就,例如在工作上,希望自己每一項工作都做得正確無誤;部門經理調職了,則希望自己可以晉升、補上職缺等等。每個人都有各式各樣的期待,當期待實現時,滿心歡喜;期待落空時則沮喪失望,可能做出脫序行為。不同期待會引出不同的情緒和行為。
四、渴望: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與生俱來的一些渴望,例如: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擁有自由、活得有意義等,是個人生存價值的維繫,也是個人成長的潛在動力;如果不能滿足渴望,行為就可能失序。例如,部屬若未得到他渴望的尊重,可能會導致工作上的懈怠。反之,若協助員工看到內在渴望,就可以引發他改變的潛力。
當人有能力察覺到冰山的內容,並有彈性地調整選擇,人生的可能性就愈大,自我主宰和創造自己人生的能力也更強,」。這個法則也可適用在協助他人改變行為,透過循循善誘的諮商模式,主管更能協助當事人理性地調整出合宜的行為,並且有意識地轉化和選擇。
透過薩提爾和舒涵老師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每個行為都是渴望被愛、被注意的表現,如不能同理他人感受,而是給予他人批判或是挫折,只會給予他人與自已關係更遠的距離,同理心不是把對方文字重複一遍,而是將對方的感覺講出來。同理對方的感受和想法。感受對方所有負面情緒:難過、失望、悲傷、害怕、無奈、無力、氣憤、錯愕、不滿、迷惘、失落感、沒有安全感、焦慮、擔憂、煩躁、困惑、絕望、渴望、期盼。學習同理心讓彼此找到能夠溫暖回應關係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