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從小就是個沒有父母的女孩。父母在她小學五年級時因一場車禍而先後走了,因此,在小小的年紀就成了孤兒。幸好有伯父伸出援手,才讓明慧不至於流落街頭,而有三餐溫飽的童年階段。不知道是明慧敏感多心,總覺得伯母對他她是不友善,從踏進伯父家的那一刻起,伯母「嚴厲的教誨、刻薄的管教」方式,在明慧小小心靈中留下敵意的刻板印象。
明慧總覺得伯母對她是偏心,雖然明慧跟其他堂姊弟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桌的飯,上一樣的學校,可是她卻比其他堂姊弟多做了更多的工作,從進伯父家門那一刻起,明慧要洗自己吃的碗筷、自己穿的衣服,早上伯母也不叫明慧起床,而且明慧要準備自己上學的東西,感覺上伯母總是對她有差別待遇。因為伯父在工廠上班收入不多,伯母除了理家之外,也兼做手工貼補家用,明慧也免不了被要求工作,只是伯母明慧在郵局開個戶頭,把工資都存進去,說存起來自己去付學費!
在明慧國中之前,所有的寒暑假,做手工是他課餘唯一的消遣,當然郵局的戶頭錢存入不少。感覺上伯母也不過問他的功課,也不參加明慧的學校活動,只是有一次導師打電話過來「家訪」時,本來輕聲談話的伯母,看了正在工作的明慧一眼,突然高聲說:「我們家也沒有欠她多少,也沒有多餘的錢可供她揮霍,也沒有義務完全供給她的學費,明慧想讀多高學業,要花怎樣的錢就看她自己賺,如果翅膀硬了想走就可以走了」!這些話聽進明慧耳裡更為寒心。
明慧之所以能繼續待在伯父家而沒走上歧途,伯父對她的照顧是他重要關鍵。木訥少言的伯父雖然對於伯母的態度沒有多說一句話,但是每天下班總是多帶一份宵夜給明慧是從不改變,而且也會不定時偷塞零用錢給明慧。伯父也常鼓勵明慧多讀書,才不會像他們兄弟都是勞工,也不會造成當送貨司機、捆工的明慧父母親會因車禍喪生。伯父的默默關懷,還有常說的關心話,都是讓明慧不會翹家的感情力量!
其實明慧的國中導師-黃老師,也是支持她向上成長的重要人物!當黃老師在第一次家訪之後,也了解明慧一切狀況以後,不但常常會找明慧溝通,有空時也會幫明慧複習英文,也會幫明慧收集學長姐用過參考書。他也常鼓勵明慧說「不如意時不要生氣,遇挫折時不可放棄;只有忍耐培養毅力,能爭氣時別人才會看得起」!
也因為伯父的支持,老師們的鼓勵,明慧不負眾望的跟堂姊一樣考上國立中學,只是明慧不想增加伯父負擔,所以跟伯父商討後選擇到台東念師專。不知道是不是伯母從小的磨練,生活上的一切考驗,對獨立慣的明慧都不是問題!或許對伯母還有埋怨,除了過年時間,明慧總是留在台東發展。而伯母依然冷漠,除了剛考上師專時和伯父來過一次,也從來沒有問過什麼!反而是伯父總是常常電話關心。
或許緣分,畢業後明慧分發到台東鄉下國小服務,也和同校的朱老師相戀而步入禮堂。當訂婚時,伯母也沒說什麼,只是把一本郵局存摺交給明慧,裡面是一筆一筆從小打工的錢,還有開始上班後每年給伯父、伯母的壓歲錢!此時明慧心裡辛酸,眼裡湧出的不知是對伯母埋怨,還是感恩的眼淚!
往後的日子裡,除了生兩個孩子時,伯母有跟伯父來探望過兩次,每次也都包了大紅包給他們口中的「外孫」。而每年春節時,明慧照例也會回伯父的家過節。孩子們跟堂姊、堂弟的孩子玩成一片,伯父依舊笑呵呵地看著這些內外孫,而伯母依然在廚房忙東忙西。或許是幼年所存在的心結作祟,在面對伯母時,明慧總是一種想親卻不親的感覺。
因為學校工作上的機緣,明慧接觸到輔導課程,因此也認知到他和伯母之間存在的「心結」。這或許是在明慧小時候,伯母對他磨練所累積的疙瘩、種種要求產生的心病吧!可是這些心病,卻在伯母的一場大病而改觀。暑假時,伯母突然生了一場大病必須開刀,在手術的好幾個鐘頭裡,因為堂姊跟姊夫在大陸,堂弟出差之故,一時還沒趕回來,所以手術房外只有伯父跟明慧焦慮的等待,不知道是壓力,還是其他緣故,伯父終於說出內心藏很久的祕密!
原來當明慧的父親先走,沒多久母親也跟著走了!臨終時把明慧託給伯父照顧,伯父和伯母商議結果,剛毅的伯母認為「要關愛不要溺愛、要救濟不如培養獨立」!因此他們夫妻才會扮演「黑白臉」,盡量磨練明慧生活的能力,他們夫妻也私下去拜託黃老師在學校多照顧。伯母也要求伯父說「不要告訴明慧真相,只有父母愛女兒,就算女兒怨,也不要讓女兒不自在」!當明慧知道一切,內心自責更多,原來長久埋怨的伯母,是比自己親生的媽媽還要愛她的媽媽!
富蘭克林曾說「憤怒起於愚昧,終於悔恨」!明慧因為小時候不懂,對伯母的嚴厲要求產生埋怨,而忘了如果沒有伯母的照顧,就沒有今天成就的我!幸虧因為伯母一場病而讓伯父說出緣由;也幸好醫生的醫術高明,讓伯母恢復健康,明慧才有告解的機會,才不會終身留下後悔!其實人的一生正因為有人責罵、要求、批評、磨練等才會成長,有激勵才能培養能力!明慧也幸好有伯母培養獨立,才會更有成長的能力。難怪明慧常常對出院後的伯母說:「媽媽,謝謝你磨練我的能力,讓我有更成長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