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計畫就是計畫
每逢寒暑假,我都會長居泰國海邊,因為這裡是國際知名的觀光度假城市,很多朋友也都會說好相約在泰國。
但因為大家的生活與工作常有變動,以致很多原先計畫好的行程經常被迫臨時取消或更改。幾次下來,我們都學會一個功課,就是任何人想要相約,大夥的第一句話就是:「沒有計畫就是計畫。」
近年來,這句話已經成為我們固定的口頭禪了。更有趣的是,自從這句話傳了開來,彼此之間的默契變得更好,共事起來更是得心應手、充滿效率,連壓力也沒了。
還記得電影 《第六感生死緣》的結尾,女主角問:「未來怎麼走?」男主角回答:「不用擔心,答案會浮現出來的!」
「沒有計畫就是計畫」,聽起來好像不負責,也過於浪漫,但隨著年齡增長,愈來愈發現它的可貴。過去總是習慣做計畫的我,這些年慢慢改變成「沒有計畫就是計畫」的作風,意外發現幾個過去未曾出現的現象:
一、周圍的夥伴變得輕鬆多了,心情一好,事情就容易達成,心情不好則萬事難。
二、不做計畫的時候,留出了很多空間讓事情自然演變,使得事情更加圓融。
三、當放下雙手時,奇妙的事開始變化,應對起來更是輕鬆。
四、不做計畫時,更容易觀察對方的意願與程度,有效掌握互動時的進退。
讀到這裡,想必你一定也會問:不做計畫怎麼能成就大事呢?
沒錯!我們有很多事的確需要做計畫,而且不但要有計畫,還要可以執行;細膩的計畫透過演練,才能成功。
那麼,到底哪些事情該做計畫?哪些事情又不用做計畫呢?我提出個最簡單的參考與分辨準則:
如果事情是你自己一個人可以掌握的,那就去做計畫,例如申請學校、考駕照、一個人去歐洲參展、蒐集資料、一天做三十個伏地挺身、每天寫一首歌……。如果事情不是你自己能掌握的,就不做計畫。
聖經裡,耶穌常說:「你們就負責播種,好的種子撒在好的土上,自然就會開花結果。」這句話的重點就是告訴我們,等到「開花」了再來做計畫才是關鍵。沒開花之前,連問都不要問,只要好好播種,做好自己能掌握的事。
我曾經就這個觀念傳了一則簡訊給我女兒:
任何事當資金、人、物都沒到位前,所有想法都只是交換意見,絕不是「計畫」!此時,你就繼續去做原來那些自己能百分之百掌控的事,不要因為別人隨便講講,就動搖了你的計畫。一直等到人、物、資金全都到位,才開始列入評估,決定要做或不做。
別人講的、說的、吹牛的、天花亂墜的,連看都不要看、聽都不聽、頭轉都不轉、眼睛動都不動,只要盯著你自己的計畫,一步步地往前走。
這就是播種!因為當花開的時候,你自然會看見。
看見—計畫—行動,
次序千萬不要顛倒。
【書名:想像五年後的你:每一天都是美好的實踐,啟動夢想的21堂課 】
【作者簡介:李恕權】
13歲赴美,大學主修音樂與電腦。18歲進入休士頓太空中心太空梭計畫工作,23歲在好萊塢開創電腦公司,因為電腦方面的專業成就,曾獲選「全美十大傑出青年」。
(圖文由遠流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