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現在的狀態
我想應該有人會這麼說,人有時候衝動起來就是沒辦法控制自己,即使是平時很冷靜的人,一衝動起來也會口吐惡言,傷害、甚至殺害別人。前面我介紹過,某個殺人案件的嫌犯被問訊時說道:「我的性格易怒,因為他說了讓我不耐煩的話,所以我把他殺了。」但他只不過是把自己殺人的原因,轉嫁到對方說了令他不耐煩的話而已。不用舉到殺人的例子,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也會「忍不住勃然大怒」,例如大聲對小孩子說話,甚至舉手作勢要打小孩。
阿德勒自己還在搖搖晃晃地學走路的時候,曾因為生氣導致聲門收縮,引發輕微的無法呼吸的症狀。後來,阿德勒回想當時的狀況:
「那個時候我感覺非常痛苦,所以從三歲開始,我就下定決心不要生氣。從那一天以來,我從未生氣過,一次也沒有。」〈霍夫曼《阿德勒的生涯》〉
有些人可能會懷疑,一次都沒生氣過,可能嗎?生氣的目的,是為了主張自己的想法,並強迫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主張自己的想法這件事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是透過生氣這樣的手段,真的可以把自己的主張傳達給對方嗎?發脾氣這個手段,確實在很多場合中,別人會因此而聽你說話,但絕對不是心甘情願的聽。如果生氣的人知道其他更有效的傳達自己主張的手段的話,他一定會選擇那個手段,但生氣的人不知道其他手段。因為他有過經驗,只要自己發脾氣,身邊的人就會願意聽他說話。阿德勒認為生氣的目的並不是真正驅使人做某件事的力量,而是為了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照自己意思行動,所創造出來的情緒而已。
情緒不會控制人,只不過有些人認為可以而已。他們以為自己被情緒控制,忍不住勃然大怒。他們希望孩子照著自己的想法做,希望透過使用情緒來控制孩子。再加上,他們認為自己本來沒有受到情緒影響,但看到孩子的行動所以忍不住發火。孩子故意做些惹火大人的行動,這種說法也是屬於原因論。
英文的「passion」意味著激情、憤怒、熱情,這個字源自於拉丁文「patior」,意思是「蒙受」。一般大家會認為,passion 是被動的情緒,我們很難抵抗它的作用。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屬於「使用的心理學」,他認為人不會被情緒、激情控制,反而是人「使用」情緒。情緒會透過人的意志〈at will〉出現或消失。
若認為人會因為生氣的情緒刺激被迫去做某件事而且無法抗拒,那麼人就永遠無法從生氣中獲得自由。但生氣的人可以冷靜想想,用生氣作為主張自我意志的手段是否恰當。只要他認為生氣對於自我主張的傳達並不是有效的手段,同時知道除了生氣之外,還有許多有效的方法,就有可能從生氣的情緒中獲得解脫。
【書名: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
【作者簡介:岸見一郎】
1965年出生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專攻西洋古代哲學史)。現為京都聖凱薩琳高中看護專攻科(心理學)、明治東洋醫學院專門學校(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兼任講師。除了哲學專攻,同時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持續大量的寫作與演講。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可的心理諮商師、顧問。
(圖文由遠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