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編寫了一篇,
再好的友情還是會「淡掉」?專家教你6個經營友情的超有用方法!,這篇文章收到一位女性讀者來文,她提到說,她認為友情確實需要定期常聯絡,但是如果太密或太緊,她反倒覺得這樣的關係就成為一種壓力,朋友就像我們的助力一樣,在我們有難需要幫忙時給予我們雙手,但如果太緊反倒好像會造成一個無形的壓力。
這位讀者分享她的自己的交友形式,她雖然沒有跟朋友常常三不五時出去,但她都會在好友生日,或是看到她在臉書的狀態不好時,給予適時的關心,或是固定與三五個很好的好友定期聚會,太常在一起反而不是她的特性。而自己身邊也有類似讀者的朋友,她雖然可能不常來電給你,或是三不五時出現在你的生活圈,但當你有問題時,或需要幫忙時,他們很多時後是第一個站出來的人。
朋友確實需要聯絡,但也真的不用一直太黏在一起,如果雙方沒衝突或是利害關係是還好,但如果有誤會很多時候反倒吵得很嚴重,或是其實有一方有壓力只是不好意思跟你說,久了都會讓關係生變或是好事作壞掉,結果反倒跟我們預期有很大的落差。
之前聽過朋友說過她的孩子的例子,她孩子有位跟她形影不離的朋友,幾乎除了朋友孩子回家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一起,當然因為朋友孩子是大學生,因此生活圈很接近確實是正常,朋友也不去在意此事情。有一次看到女兒悶悶不樂,才知道因為報告跟那位朋友決裂,雖然後來彼此有講開但關係已不再像以前一樣,有一陣子朋友都要好好開導她的孩子。原因是因為對方可能工作關係常常下課就要去上班,因此很多時候工作分配朋友的小孩都要負責傳達,或是還要重複告知這位朋友,結果因為朋友孩子覺得不妥告知,反倒讓對方覺得不夠朋友而斷絕關係。
這個議題有很多面向可以討論,但當究我們提到關係互動來說其實說到一個重點,也是女讀者提到的就是與朋友之間的界線。關係是一個很微妙的互動,不管你跟對方多好,都要有一個基本的界線,一方面是保護自己,另一方面是尊重對方。
如果沒有界線,關係就像過甜的巧克力一樣,糾結在一起,雖然一開始好吃但後來就會很膩,但如果拉好彼此的界線,就能有長久的關係互動,當然這個互動界線會隨著你與她的關係深淺有所調整與變動。像小編有一位友人,她有個界限就是不討論自己隱私,如家人、工作、薪水,可以聊但點到為止,一開始不習慣,因為有的人很愛談自己的狀況,但這位朋友不喜歡,因此經過調適後,也能跟她有好的互動,或是有朋友會明說我希望友情不要有金錢來往,這就是她期待的界線。
有些人覺得界線感覺會人有距離感,但其實不會,你其實如能遵守這個界限,你會發現你們的關係可能可以走得更長久。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期待與別人互動的界線,如你不遵守或不認同那就不強迫彼此一定要來往,但如能遵守你會發現對彼此都沒界線的人來說,他們反倒會更好抓住與他們互動的頻率。
界線有時是明說的,有時是互動久之後產生的默契,你就會發現有的朋友喜歡比較密,有的朋友喜歡疏遠一點,有的會主動聯絡,有的會比較懶聯絡,不管是怎樣的界線黏在一起不一定是關係最好的展現,而是找出彼此舒服的互動方式,人家常說因為熟識更要注重禮節,才不會失禮失去這段關係。
提供幾個專家提到人際互動原則,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最舒服的互動:
一、要有禮貌,但不要過度客氣 這意思是指,跟人互動要有禮貌但不能過度客氣,如果跟一個10年的好友太過客氣,反倒會讓朋友覺得你不當她是朋友,如對不熟的朋友不夠客氣會讓覺得你是無禮的,因此禮貌是要有但依據關係調整。
二、在自我與他人之間拿捏平衡 「自我」並不是要我們完全不理會他人,而是讓我們把自己擺在順位的前頭,在我們有餘力的時候才能將能量分配給別人而不致於超支。在保持好自己的同時,我們能用剩餘的能量去關注別人的需求及狀態,但又不會影響到自己,這才是較趨近於中庸的方式。而不是單純的自我中心或是完全只顧及別人。
三、真實面對自己 不要過度偽裝自己,或討好他人,而是讓她真正認識你這個人,如彼此頻率不同不當朋友也沒關係,但如為了營造自己某一個形象來維持關係,久了自己會累,且人們常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真誠是關係互動的不二法門。
四、不要自以為很熟 有些人會讓別人覺得他很會裝熟,明明不熟卻刻意表現得像很熟一樣。尤其對於關係較淺的人際關係,會讓人感到不自在,因此要多注意,不要刻意裝熟,而是順其自然與他人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