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看「情緒」:有顆柔軟的心,才能強大的面對各種困難。 | 生活哲學 | Aki

1-the world between us.png

 (圖片來源:公視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內有部份劇情介意者慎入) 





親愛的,你最近也有被這齣「台劇天花板」給燒到嗎?你看完大結局了嗎?由五個家庭串連起,看似無關卻又緊密的故事脈絡,你有偷偷把自己投射在這部劇裡的某些角色裡嗎?

 

就像王赦這位人權律師(吳慷仁飾)在劇中,因為他站在權力的對立面,總是不斷遭受謾罵、攻擊;與家人關係也一度緊張,讓他心灰意冷的放棄信念,走向「市場化」。幸得太太溫情喊話,讓他長久以來偽裝的堅強,與刻意忽略的「痛」瞬間瓦解,也讓他一再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與救贖。

 

而精神科社工師宋喬平(林予晞飾),在被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思聰問:「為什麼是我?」時,暖心的回答他:「可能是因為,你比較勇敢吧!」你是不是也被這句話給逼出淚呢?你是不是也曾因為面對生活艱難的困境,苦找不到答案時,無力的問著自己:「為什麼是我?」

 

但是今天我們不聊劇情,也沒有要來個「與惡的十大金句」什麼的。今天,我們往深一點走,透過這部探討「人性」的好劇,我們來聊聊,「我們的情緒。」

 

親愛的,你知道,心情跟情緒的不同嗎?

 

心情就像「好」或「壞」那樣,可以簡單分類成兩個種類。然後再進一步細分化的就是「情緒」。例如:「壞心情」細分化後,就是「憤怒」、「悲傷」、「不滿」…等負面情緒。

 

那,你有聽過「情緒恢復力」嗎?你可曾想過,心情或情緒源來自於哪裡嗎?沒錯,正確答案是「腦」。但要如何學習情緒恢復力,第一件事要做的,是學習鍛鍊腦。

 

鍛鍊腦部並不是我們第一個念頭想到的「讀書」,因為,學校成績優異的「聰明人」並不等於心理強壯的人,這你認同嗎?

 

學習提高情緒恢復力,我們必須先理解,『它不是增加知識,而是增加觀點』。換句話說,就是訓練自己從更多不同的觀點,去看待一個事件或事實。增加觀點、培養靈活的想像力,就能進一步強化恢復力。如此,我們的腦,也就是心,才會變得柔軟。點滴累積,就能培育出堅韌且不容易受傷的心靈。

 

但並不是隨著恢復力增高,就不會再有心情低落、沮喪的情況。我們碰到不開心的事情,還是會跟過去一樣,感到心情沮喪,可是,因為心情的轉換變快了,所以就不會再有鬱悶久久不散。

 

一般我們都相信,「事件創造出我們的情緒」。例如,看到某個人在路邊餵養浪浪(事件),有人認為那是個相當暖心善良的行為,進而產生正面的(情緒)。但在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餵養浪浪是相當不負責任的行為,就會產生負面的情緒。

 

不過,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卻對這種A直接對應C的想法拋出質疑。他提出一個在心理學中相當有名的「艾利斯的ABC理論」。

 

「A」 是Affairs 的字首,代表「事件」的意思。

「B」 是Belief的字首,在這裡是指「思考的習慣」、「對事件的解讀」。

「C」 是Consequence的字首,在這裡是指,產生什麼樣的「心情」、或是產生什麼樣的「情緒」。

 

回到剛才那句話,大部份的我們都認為「事件創造情緒」;而艾利斯則認為「事件」在經過「思考的習慣」這個過濾器後,才會產生「心情或情緒」的結果。

 

所以,當我們看到某人在路邊餵養浪浪(事件),有人認為那是個相當暖心善良的行為,所以覺得感動(思考),進而產生正面的(情緒)。另一方面亦同,若有人認為,餵養浪浪是相當不負責任的行為,對此感到不悅,或是憤怒,結果就會產生與前者截然不同的負面情緒。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現在請你「試著回想身邊的另一半,並把那個人的缺點寫出來」;接著,「再寫出這個人的優點」。

 

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結果。我們可以不假思索的列出一堆:「他很無趣」、「不愛整理房間」、「抽菸」、「喝酒」…等十數個,甚至數十個缺點;卻在寫下他的優點時,卡關當機,好像這個人瞬間一文不值,一無是處。

 

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人類的大腦本來就習慣負面思考。

 

所以我們想要改善人際關係,或加強恢復力,第一件事要學習的,就是練習把焦點放在和自己有關的所有人的「優點」上,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優點」,也沒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善與惡、好與壞、黑與白,其實不是二分法思考這麼單純,或極端的。再往前走,你會發現,人生中大部份的顏色,其實,是灰色。

 

-本文參自《情緒恢復》,內田和俊著-遠流出版

 
女人幫專屬私密社團 - 審查制
Facebook Group · Member Only
 Join Group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