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謙遜,做一名學習者
經過多年的系統思考研究和實踐,我已經學會更相信自己的直覺,無需太多的理性思考,我也盡可能地保持這兩方面的平衡,但是,我仍然隨時準備著應對各種意外的出現。數十年來,我一直在與系統打交道,無論是電腦建模、大自然、人群組織,還是企業系統,我始終提醒自己:每個人的心智模式都是不完整的,而世界是如此複雜,因此,我還有很多很多不知道的事物。
當你發現自己不知道時,真正要做的不是虛張聲勢、自欺欺人,也不是迴避或畏縮不前,而是學習!而學習的方式就是試驗,或者就像是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所說,藉由「試錯」來學習。在複雜系統的世界中,認定一個方向,一聲令下,勇往直前地衝鋒陷陣,不懂變通,並不是睿智的做法。即使你確信自己的方向正確,「堅持到底」也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你必須隨機應變、伺機而動。當你沒有把握時,假裝「一切盡在掌握」,不僅是人們在犯錯時經常產生的一種反應,也無法讓人們從失敗中學習。應該怎麼辦呢?那就是採取幅度小而穩妥的措施,持續地監控,認真地觀察系統的方向,並且願意順勢而為,改變自己的路線。
這其實是很困難的,意味著犯錯之後並不容易認錯。心理學家唐‧麥可(Don Michael)稱之為「擁抱失誤」。但是,擁抱自己的失誤需要很大的勇氣。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我們的同事,或者任何一位身在其中的人,都很難知道究竟發生什麼,並且有可能照舊前行,就像我們真的掌握事實、對所有問題都瞭若指掌一樣,我們也會很肯定、相信自己知道事情的後果,期望自己能夠獲得最好的結果。此外,當我們處理複雜的社會性問題時,
我們會假裝自己知道要做的事,這只會降低我們的可信度。
不信任制度和權威的人數正在增加,認識到不確定性的行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改變這個惡化的趨勢。「擁抱失誤」就是學習的條件。它意味著搜尋、使用和分享「我們到底在什麼地方失誤」的資訊,了解哪些與我們的期望或希望的狀況不符。「擁抱失誤」和承受高度不確定性,都會強化我們個人和社會的脆弱性。通常,我們會隱藏自己的脆弱性,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是如此。但是,對於那些真正接受其責任的人,需要的知識遠多於社會上一般的人,也更能深入地發現自我。
不要降低「善」的標準
如前所述,系統基模之一是「目標侵蝕」,在當今時代,這一基模最危險的一個實例是:現代工業文明正慢慢侵蝕著人們的美德表現。這一陷阱的作用已經很明顯,後果也很可怕。現在,有一些不良行為被揭發出來,藉由媒體的宣傳被放大,但很多人認為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甚至覺得稀鬆平常。你可能也會這麼想:畢竟,我們只是凡人。有太多人性向善的例子沒有受到注意或有人提起,因為它們「不是新聞」。而且,凡事都有例外,有壞人,也一定會有聖人存在;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按照同一個標準為人做事。但是,如果這樣的話,就會降低人們的期望。
期望的行為與實際行為之間的差距就會縮小。如此一來,被確認並逐漸灌輸為理想的行為就更少。同時,公眾輿論也會充滿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態度。一些公眾領袖顯然是在「說一套,做一套」,訴求道德和是非,甚至有些人道德敗壞,他們也不會對此有所作為。相反地,太講理想會遭到嘲笑。人們關於道德信念的陳述都被認為是可疑的。在公共場合,恨比愛更容易受人談論。對此,文學批評家和自然主義者約瑟夫‧克魯奇(Joseph Wood Krutch)是這樣說的:雖然人們之前從未對自己所擁有的感到過滿足,或者對實現自己內心渴望的能力有絲毫懷疑,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從未認可過對自我評價過低的評價。他們相信,科學的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創造財富、釋放潛能,也能從生物學和心理學
上解釋人們這麼做的原因。
但是,他們真正關心的,其實是財富和權力,而不是精神上的富足。從上文我們已經知道該怎樣應對「目標侵蝕」,因此,不要過度關注壞消息而對好消息不聞不問,一定要保持客觀的標準,不能降低。系統思考只能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但它本身不會去做。讓我們回
到知與行之間的鴻溝上。知易行難,雖然系統思考不能填補這一鴻溝,但它可以引領我們來到鴻溝的邊緣,讓我們更好地進行分析,並繼而找到突破點。從人類精神的角度,告訴我們能做什麼,以及必須做什麼。
【書名: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作者簡介:唐內拉‧梅多斯 Donella H. Meadows】
系統思想家、環境科學家、環境記者、專欄作家,她師承系統動力學的創始人、知名的「世界模型Ⅲ」主要創立者傑‧福瑞斯特(Jay Forrester);她也是「學習型組織之父」、《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老師。
(圖文由經濟新潮出版社提供)